湖里文化惠民启示③|政府赋能,协会发力,社区艺术团登上世界舞台

湖里文化惠民启示③|政府赋能,协会发力,社区艺术团登上世界舞台

hyde012 2025-09-06 装修禁忌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用嘴巴讲道理,不如用身边的故事来感动人。”8月21日上午,在厦门市湖里区嘉福社区,一场由居民自编自演的“微电影”正在拍摄中。

这是一个成立于2019年的年轻社区,嘉福韵艺术团负责人林志萍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他带领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融合闽南非遗“答嘴鼓”技艺,让身边事成为防范赌博和电信诈骗的生动教材。

谁能想到,如今充满自信、热情洋溢的林志萍,早年却因口吃几乎放弃表达。“是社区给了我舞台。”他感慨地说,在嘉福社区党总支的支持下,他从文艺爱好者成长为社区文化带头人,还培养了4名非遗“答嘴鼓”传承人。

林志萍和嘉福韵艺术团成长的故事,正折射出湖里区文化惠民的一项系统性创新,即通过“政策扶持+专业协会+团体运营”的模式,为社区提供更高质量、更具持久性的文化服务

8月21日,湖里区嘉福社区嘉福韵艺术团负责人林志萍(左)正在拍摄放给居民看的“微电影”。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澎湃新闻日前在湖里区走访发现,这在当地并非个例:政府部门以降低租金、场地支持等政策“筑巢引凤”,比如为惠和石文化园提供运营扶持、打造海丝艺术品中心平台、推动坂美民俗园活态传承;而专业机构与协会积极加入、深度参与,比如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保利拍卖带来顶尖艺术资源,馨雅艺术团激活社区创作,带领居民走出国门表演。

由此,湖里区构建起一个充满生机的文化惠民系统:政府部门以政策精准“播种”,专业力量以高效运营“耕耘”,社区则为团体运营提供“滋养”。文化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社区生活、自我循环的有机生命,彻底打通了文化惠民落在实处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文化和体育社会工作委员会总干事、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副总干事吴国新在湖里区调研后深感触动:“在厦门、在湖里,很多在别的地方要提倡的、要推广的,湖里已经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细、很实、很好。这是要给湖里点赞的。”

他从社区治理、文体服务、跨部门协同等多个方面肯定了湖里的超前实践:“比如他们把社区死角变为文创景观,在教育与卫健之间实现‘家校社医’联动,主动承接心理服务;在体育方面,社区羽毛球大赛等基层活动有效促进居民互动和心理健康。”

在他看来,湖里文化惠民的成功,不仅源于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高效落实,更在于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响应机制、工作人员务实谦和的作风。

“叫好又叫座”

专业机构和协会的深度参与,为湖里区文化惠民工作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市场活力。它们使用现代运营理念、创新商业模式,让文化项目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获得自立根基

8月22日,在惠和石文化园研学的孩子们在练习传统礼仪。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让非遗技艺进入社区,让更多人知道惠和影雕,这是我和我父亲做这件事的初衷。”8月22日,国家级非遗“惠和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李雅华告诉澎湃新闻,“我父亲50年代带着这门手艺来到厦门,在此扎根发展。我也是老湖里人了,我在父亲的基础上创办了惠和石文化园,将影雕与市民文化、社区教育、妇女再就业等项目结合,助力文化惠民。”

她创办的惠和石文化园,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一座真正“活着的”闽南文化会客厅,园区内有中华石文化历史长廊、石雕艺术博物馆、精美雅石奇石展览、影雕艺术馆、湖里区家规家训馆、闽南古昕厝、惠和书院、磐石雅苑与生活美学空间等。从2008年开园至今,这里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展示空间,成为政府扶持、专业运营、惠民共享的现代文化地标。

李雅华更强调运营的专业性和产品的可持续性。“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我要吃饭,我先得活下去,才能让文化惠民长久地做下去。”她坦言,正是这种立足于市场本身的清醒认知,推动她不断探索非遗运营的创新路径。

她坚信文化的生命力之一在于价值交换:“你的思想,你想表达的灵魂,有人愿意用同等的价值和你交换,否则你就没有动力,会陷入孤芳自赏。”因此,她在惠和石文化园的运营中,格外注重以专业化的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认同感。

8月22日,群众手执2斤重的铁笔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影雕技艺。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她推动设计出便携式“非遗工具箱”,走进社区,和妇联一起推动再就业影雕培训,形成“我们给订单,社区母亲们来学习,既传技艺,也帮忙就业”的良性循环。仅2025年,惠和石文化园公益非遗课程就开展120余节,吸引超过5000人次参与。

与此同时,她积极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旅游”“非遗+生活美学”等多业态融合,打破传统文化项目的单向输出模式,“有人愿意用同等的价值和我交换,他说我有受益的,他觉得有价值,所以他还会花钱,来我这里消费。”从带着惠和影雕出国向国际展示,到社区角落的文化普及,惠和石文化园用专业之力,既实现了文化商品的价值提升,也让“在石头上绣花”的古老技艺真正“活”在当下、惠于民生。

类似专业力量参与推进文化惠民的例子,在湖里区还有很多。

湖里区殿前街道用旧厂房改造出红顶艺术社区,开展4年来,已经吸引了40余位艺术家开办工作室、10余家文化设计品牌入驻,包括来自加拿大的外国服装设计师,成为国际艺术人才扎根社区的独特平台,被群众点赞为社区文化注入专业艺术高度。

红顶艺术社区负责人陈丹妮8月19日告诉澎湃新闻,红顶致力打破艺术“精英化”标签,通过免费展览、市集、音乐演出等活动,让周边的城中村居民成为艺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8月19日,在欧美时尚界深耕20余年的严仪安(Ian Hylton )在红顶艺术社区,向参观者介绍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之中。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则凭借其专业的艺术品交易经验与市场运作机制,重塑艺术生态,让拍卖走进普通人,推动“高端艺术进社区”的文化惠民实验。

该公司总经理陈珊介绍,她和同事们试图打破空间与心理的双重壁垒,打造出免费开放的艺术综合体,引入艺术品展览、花艺课、亲子绘画等面向居民的文化活动。

湖里区通过专业机构和协会赋能的方式,证明高雅艺术完全可以通过面向社区的专业运营,实现商业价值闭环,走出一条“既叫好又叫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专业激发文化活力

专业带来的生命力,最终要扎根于社区的土壤,才能不断获得成长的“滋养”。

澎湃新闻在走访中发现,湖里区推动各类文化协会和专业社团主动“下沉”,将优质的资源与技艺直接输送到基层,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零距离”

8月29日,七夕当天,扎根湖里区的厦门爱歌室内合唱团走进湖南省长沙市音乐厅,举行七夕专场音乐会,门票被粉丝们早早抢空。

而这支合唱团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医生、教师、公务员、企业职员等,是一群名副其实的“业余爱好者”。在国内外很多合唱团依靠团员缴费维持运行时,爱歌却坚持“零团费”运营,这得益于他们探索出一条“政府支持+市场反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前三年基本在‘打游击’,到处找场地,筹措经费,连乐谱版权费都让我们头疼。”爱歌室内合唱团指挥高劼告诉澎湃新闻,2019年,湖里区文化馆向他们伸出援手,免费提供专业排练厅和音响设备,让他们有了生存下去的根本。

爱歌室内合唱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既唱流行改编歌曲,也钻古典诗词、闽南民乐,既追求艺术深度,也重视市场反响。不少乐迷惊喜地发现,这支业余合唱团的水准竟可媲美专业院团。他们改编的《厦门亲像一首歌》,曾在金砖会议期间推出,成为厦门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永州八记》则以柳宗元散文为灵感,将古诗词与现代和声结合,收获市场好评。

“政府早期扶持,帮我们解决了场地难题,但长期单靠资助不可持续。”高劼回忆说,合唱团通过商业演出、版权合作、社会捐赠等筹集资金,用于支付音乐厅租金、乐谱授权费和专家指导费。近年来,他们还参与金鸡奖等大型活动,并深入社区开展音乐普及服务。

8月19日,爱歌室内合唱团在排练。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禾盛社区的馨雅艺术团,则是另一个“政策+专业+团体”模式哺育出的代表。这个由居民构成的艺术团,曾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8月23日,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馨雅艺术团团长张雅坤向澎湃新闻介绍,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协会自2015年6月成立,是厦门市唯一区属的社区文化艺术协会,现有社区艺术团团体成员单位11个,均为湖里区五个街道的社区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涵盖了交响乐队、民乐队、古筝团、舞蹈团、合唱团、朗诵团、时装队等多种形式的文艺团体,吸纳了全市范围内的文艺爱好者近两千人。

“我们这些团,都是从广场舞、从小区的文艺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张雅坤坦言,社区艺术团普遍面临经费不足的现实,服装、道具常常自筹,但她始终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尤其在湖里区“文化进万家”活动推行后,政府部门将更多课程资源向社区文化艺术协会倾斜,声乐、舞蹈、戏曲、器乐等教师很多就从各艺术团中遴选,既凝聚了社群,也反哺了社区。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草根出身的艺术团还屡屡登上国际舞台。据张雅坤回忆,馨雅艺术团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因一场为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市政府代表团准备的演出“意外”获邀赴澳交流,“当时大家又激动又不敢相信——我们就是普通居民,平时聚在一起唱唱跳跳,哪想过能代表厦门走出去?”

但她们真的走出了国门,且不止一次。2017年,艺术团更是登上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当我们站在那儿,身后悬挂着两国国旗……那一刻,很多人都落泪了。我们不再只是社区的文艺爱好者,更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形象。”如今,张雅坤常将这段经历分享给新学员,“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信念,社区的舞台也能通向世界。”

8月23日,馨雅艺术团在排练传统舞蹈。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正是这些发自社区内部的草根力量、这份超越专业界限的文化情怀,让湖里区的群众文化不仅“活”了起来,更走向了世界。

嘉福社区嘉福韵艺术团负责人林志萍正是其中一支旺盛的草根力量。他不仅是艺术团理事长、党支部书记,还同时担任厦门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厦门市影视协会会员,更是省级非遗“答嘴鼓”的传承人。

在林志萍的推动下,曲艺、微电影、非遗等多种文化形态在嘉福等社区深度融合,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甚至主导高质量的文化创作和展演,传统文化也因此变得可亲、可触、可传承。

核心推动力

文化惠民的核心推动力,不仅来自民间的热情,更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持续赋能。在湖里区,政府以精准的政策支持、开放的资源嫁接和高效的部门协同,为文化土壤注入强大底气,让专业的人安心做事,让民间的活力持续奔涌

作为厦门新晋的“年轻人网红聚集地”,航空古地石广场商圈从规划之初就带有清晰的文化属性,坚持“街道即舞台”的文化推广理念。

8月22日,厦门航空房地产副总经理、航空古地石广场负责人吴葳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在运营过程中,湖里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等部门给予了极大支持:“特别是在宣传上持续不断地进行推广,我们的音乐活动能很快拥有五六千的固定粉丝,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

航空古地石广场的民间音乐会吸引了大量固定乐迷。    视频截屏图

吴葳介绍,政府部门不只是看中一场音乐活动的短暂人气,更看重打造出一个文化IP对城市气质的长期塑造。为此,政府部门协助航空古地石广场举办“神K音乐节”“微醺音乐会”等音乐活动,每周三、五、六开展免费街头演出,不向演唱的音乐人收费,也不向观众收费,纯粹为城市营造文艺氛围,也反向带动商圈消费,探索出“政府部门支持-文化流量吸引-商业反哺运营”的可持续模式。

同样,对扎根于民间的众多非遗传承人来说,最迫切的需求往往也是“一个展示的空间”。

“我们最怕传承人没有场馆可以传习。”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肖琼介绍,政府部门主动出手,多渠道破解文化传承的场地难题:一方面将区级文物点和历史建筑——如坂美民俗文化园内的“坂美九十九间”“陈氏古厝”等,修缮后转化为非遗展示与体验空间,免费开放使用;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机场、商圈、社区书院等新型文化空间,推动非遗“进场入店”。例如位于高崎机场T3航站楼旁的海丝艺术品中心,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一期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已引入一批非遗传承人设立工作室。

湖里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黄琳介绍,他们不仅帮助传承人争取场馆减免政策,还组织参加各类展会,甚至走进机场航站楼做专题展示。

她举例,政府部门曾引入厦门大学设计团队,协助漆线雕传承人开发出更轻量化、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既实用又有文化味,一下子打开了销路。”

湖里区用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华美文创园,也为居民留出了众多文化空间。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政府赋能的“魄力”,不仅体现在“给资源”,更体现在“立标准”。无论是非遗项目扶持、公益课程采购,还是社会组织评级,湖里区均建立起一套公开、严谨的评估体系,强调“效果导向”。

湖里区文化馆馆长阙全安介绍,为推动文化工作在基层真正落地,他们自2009年起启动社区文化艺术季,为街道和社区制定详细的文化活动量化指标,“每个街道每年开展多少项文体活动,各个社区完成多少项,甚至老年人、中青年节目数量,唱歌、舞蹈、器乐各类占比,都要求均衡发展。”

这种持续近20年的量化考核成效显著。如今,湖里区社区艺术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十几支各具特色的团队扎根基层,涵盖合唱、舞蹈、时装、戏曲朗诵等多种门类,广泛带动居民参与。

在阙全安看来,文化惠民要持久,必须打造品牌活动,形成“聚集效应”。湖里区坚持20多年的元宵民俗文化活动、连续举办17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城市诵读节等,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惠民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必须是全区一盘棋。”肖琼强调,在实际推动中,宣传、文体、旅游、商务、宣传、妇联、团委等多部门高度协同,形成“文体旅商”深度融合机制。无论是“五缘湾欢乐跑”“海峡两岸轮滑赛”等大型活动,还是非遗进社区、妇女再就业培训等日常服务,均实现资源互通、协作推进。

正是这种既开放又严谨、既包容又规范的治理智慧,让湖里区的文化惠民实践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湖里文化惠民启示③|政府赋能,协会发力,社区艺术团登上世界舞台》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