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新浪财经上海站 时行工作室
当赛道轮动的潮水退去,基金规模背后是投资者信任的无声投票。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末,普通股票型基金(仅统计主代码)仅剩4只:大成高鑫、易方达消费行业、中欧时代先锋与工银前沿医疗。这一阵营较2024年末的6只显著缩水。
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与华夏能源革新双双退出百亿阵营——前者规模从102.61亿降至96.58亿,后者更从105.21亿骤降至77.78亿。这两只产品的规模下滑,成为市场风格转换与行业周期演变的典型注脚。
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基金的规模变迁历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市场投资缩影。该基金在2021年时规模曾高达258亿,此后却步入了逐年下滑的通道。至2025年二季度末,其规模定格在96.58亿元,正式告别百亿俱乐部。
其掌舵人崔宸龙先生,在投资领域经验丰富,2017年8月加盟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后,现任公司首席ESG官、投资部负责人等重要职务。
截至7月22日,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基金今年以来收益达11.89%,业绩基准为MSCI中国A股公用事业指数收益率×8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20%。
然而,近三年来,该基金收益率为-13.29%,跑输业绩基准-25.49%。这样的业绩表现,无疑对其规模产生了深远影响。
持仓变动揭示出基金经理的突围努力。二季度基金加仓固态电池等技术创新领域,同时拓展燃气、交通设施等传统公用事业方向。
崔宸龙在季报中写道:“更加均衡配置电力以外的公用事业方向”——这既是应对行业周期的风控策略,也是规模压力下的被动调整。
深入剖析该基金2025年二季度报的重仓情况,能为我们洞察其投资策略与规模变动原因提供重要线索。
从持仓板块来看,核心持仓集中在电子、通信、交通运输和能源(公用事业/电力设备)领域。其中,(600563.SH)连续17个季度蝉联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市值约7.67亿,占净值7.94%,展现出极高的稳定性;(0762.HK)稳居第二,持仓5.6亿,占净值5.80%,持仓数量维持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002352.SZ)首次进入前十大重仓股便跃居第三,持仓5.46亿,占净值5.65%,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增力量;(002049.SZ)也新晋为前十大重仓股,位列第十,持仓2.61亿。
从市场分析来看,本基金围绕能源革命转型中的投资机会重点布局,涵盖上游发电端的光伏、风电等及其元器件、配件,中游电力输送端的特高压、输配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以及下游的电力运营企业,同时兼顾部分燃气、公用交通设施等传统公用事业方向。
在市场逐步回暖背景下,基金加大对国家支持的成长方向布局,以增加基金弹性。
这些操作映射出基金经理的双轨策略:既坚守“能源革命转型”的主航道——覆盖光伏、风电、特高压、智能电网全产业链;同时拓展固态电池、物流等新增长点。但持股集中度50.65%仍属行业低位,折射出规模缩水后的防御心态。
展望后续,随着国内“反内卷”政策的逐步落地,基金将积极跟踪光伏、储能等环节周期底部区间的翻转机会,并结合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挖掘受益于技术进步的相关企业。
前海开源基金作为基金管理人,截至2025年二季度,在管规模为1,037.4亿元,较2024年的916.1亿元略有增长。
在当前的公募市场中,2025年上半年市场整体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态势。对投资者而言,规模变动成为观察基金质量的棱镜。
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虽失守百亿关口,但其年内正收益的成绩,仍展现出一定韧性。当基金公司告别“造神运动”,投资者也需重构认知:穿透规模表象,聚焦管理人产业洞见与风控能力,方能在两极分化的市场中捕捉结构机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规模缩水跌出百亿阵营,近三年亏13.29%跑输基准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